+-
2024年惊艳!《长安三万里》带火了合肥!

“只要诗在,长安就会在。”

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刷爆了朋友圈,168分钟的时间里,李白、高适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、王昌龄、岑参、张旭、郭子仪、哥舒翰......从语文书中走了出来,从璀璨盛唐向我们走来。

光耀千秋的唐诗,加上唐风唐韵、音乐绘画、舞蹈书法、金戈铁马,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。

惊艳!《长安三万里》带火了合肥!
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
合肥 ,古称庐州、庐阳,位于长江淮河间,立于巢湖之滨,襟江拥湖,有“江南唇齿,淮右襟喉”、“江南之首,中原之喉”之称。两千多年的历史为这座古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频频到访于此,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。其中,和合肥有关的古诗词足有数千首,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,今天读来仍然意境美妙,回味无穷,让人沉醉。

共赏一轮明月,让我们一观诗仙李白、才子姜夔眼中合肥的市井山林,一赏包拯等合肥名人的故事,从诗词中窥见合肥的前世今生。


李白在谒见庐江郡守吴王李祗时相处甚欢,与吴王一起为当地一名杜姓秀才送行,作《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》。此诗虽为应时挥毫之作,却留下了“秋山宜落日,秀水出寒烟”这样的佳句,清爽秀丽、浑然天成。

大蜀山:

教弩台,亦名点将台,史载三国鼎立时期,曹操四次到达合肥,临阵指挥,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,以御东吴水军。

教弩台:

逍遥津,又名“窦池”、“斗鸭池”,古为淝水上的津渡,位于合肥市旧城东北角,与教弩台相邻。三国时期,魏将张辽率八百勇士击破吴国的十万大军,而被载入典籍。

古逍遥津:

赤阑桥,又名“赤栏桥”,桥已无存,旧址位于今环城南路以北的桐城路北,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,留下了诸多古代文人墨客特有的文化,为纪念南宋艺术全才姜夔,合肥市政府后将横跨银河的桐城路桥更名为赤阑桥,以新面貌留存过往历史底蕴,展现全新文化风采。

赤阑桥:

包公园,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,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(1063年),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。

包公园:

紫蓬山,古称“李陵山”,因魏将李典祀其七世祖于山上建庙(抑或李典葬于此地)得名,被誉为“庐阳第一名山”。诗词中,它又被称为“良余山”、“连(莲)枷山”、“蓝家山”等,历代佳作近百篇,不胜枚举。山中西庐寺(李陵庙)、李典墓、葛升墓以及附近的大潜山、莲花山、龙潭寺等,亦是文人登山揽胜之地。

紫蓬山:

巢湖的历史源远流长,巢湖的山水别具风格。由此而孕育的诗情画意,更是令人向往,纵观千年以来,文人墨客留下的吟咏酬唱,不仅丰富了巢湖流域的文化底蕴,也为巢湖的人文景观增光添彩。

巢湖余晖:

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朱砂色巨石矶,突入湖中,形似飞凤,用“凤凰台”三字形容中庙最恰当不过,凌空映波,壮殿压云,缥缈于河岸烟雨之间。

巢湖中庙:

北宋时期王安石曾被贬至舒州,赴任途中,受李公麟邀请游东汤池,品香茗,泡温泉,遂题诗《汤坑泉》,“汤坑泉”就是今天的汤池温泉,在庐江县汤池镇境内。

汤池:

赏合肥诗词、寻文化基因、品生活之美……

闲暇时间,去宁静致远的包公祠,立于教弩台上,

遥想古时的金戈铁马,再去八百里巢湖走一遭……

循着合肥的诗风、词韵,

一品这座城市自古以来的美丽与风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