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高考马上就要进入查分阶段,今年的作文都说难,到底要如何立意,才能写出高分作文?
星哥为大家整理了7篇同题高分作文,由名校师生共写,并经过“疯狂作文超级名师团”的反复打磨,大家可以安心“服用”。
建议高中生反复观看,多多背诵!
本文摘自《疯狂作文·素材控》7月号
“高考作文新动向”
1 全国一卷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,可是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。
——老舍《鼓书艺人》(见全国一卷阅读Ⅱ)
假如我是一只鸟,
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
——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
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,
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
——穆旦《赞美》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高分范本
立意角度:传承民族精神,肩负发声重担。
嘶哑赤子喉,滚烫民族魂
河北省唐山一中 邵雨薇
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,喉头翻滚着千言万语,却终被沉重现实压成一声叹息;艾青化身为鸟,甘愿以嘶哑的喉咙刺破长夜,只为向土地倾注赤子对家国的深沉热爱;而穆旦诗中的“我”则用“带血的手”,将个体的痛楚绘成民族新生的图腾。在时代的激流中,个体的觉醒与担当,始终与国家命运血肉相连。唯有每一个“我”都肩负起“我们”的责任,方能在沉默中孕育呐喊,于伤痕处见证重生,最终让微小的浪花汇聚成推动民族前行的磅礴浪潮。(开头精彩!将三则材料化为一组排比,画面感极强,点出“我”与“我们”的关系,突出个体与国家的血肉相连,将“小我”之情化为民族感情。)
身处压迫的时代,我们想发声。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方宝庆在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们时,“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”,这正是个人心灵在历史巨大创伤面前最真实的状态。这“失语”不是怯懦或退缩,也不是无奈或麻痹,而是个体在无声中咀嚼伤痛、确认自身的隐秘过程。正如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,以沉默的鲜血唤醒国民的反抗;又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期蓄须明志,坚守艺术家的气节。“乱世之音怨以怒”,这份喑哑,是文化血脉被强行截断时的无声挣扎。(使用“不是……,也不是……,而是……”这样的句式,在对比中让读者一层层深入鼓书艺人的内心,挖掘乱世中普通人的反抗,再以谭嗣同、梅兰芳两位名人的论例来表明,有些反抗纵然无声,也绝非顺从。)
身处抗争的时代,我们要发声。鲁迅曾激昂写下:“中国者,中国人之中国。可容外族之研究,不容外族之探捡;可容外族之赞叹,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。”抗争的本质是在困境中凿出生路,在沉默中爆发惊雷。“正义是杀不完的,因为真理永远存在!”我们听到闻一多那掷地有声的宣讲,它划破了暗夜的阴霾。我们看到,萧红在《生死场》中描绘的东北农民、路翎在《财主底儿女们》中刻画的青年知识分子,都以各自的方式加入这场嘶哑的合唱,在荒芜的大地上,挑起时代的重任。发自生命深处的呐喊,唤醒了中华民族沉睡已久的民族精神。(鲁迅的名言强烈地表达出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,闻一多、萧红、路翎等文化名人以“各自的方式”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与不屈精神。)
身处崛起的时代,我们能发声。一声出而万音和,高声歌唱不是对苦难的蔑视,而是对团结的自信和对永不停息的奋斗的向往。当我们牵起穆旦笔下那“带血的手”,就有可能跨越一路的颠沛流离,望见民族复兴的未来。试看,昔日“跳水皇后”郭晶晶担任巴黎奥运会跳水比赛裁判长,这一惊艳亮相的背后,是她深知要获得公平,国际裁判席上必须有中国声音;导演饺子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电影题材,终以《哪吒》系列电影书写了中国动画传奇,让世界电影市场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。当战争的烽火成为历史,新时代的角逐已在科技革新、经济博弈与文化交融中全面展开。国家的独立自主与繁荣昌盛,正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奋斗的意义所在。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吾辈青年更该发出自己的声音,使其汇聚成流,在新时代发出更为强劲的民族之声!(从历史走向现实,作者以郭晶晶、饺子勇担责任为例,表明更多的战场已转到科技、经济和文化领域,赋予爱国主义更广阔的现实意义。)
那喑哑长歌已汇入民族血脉奔涌的江河,它从不曾真正停歇,而是在每一代人心中激荡回响。让我们以青春之手接过这“带血的拥抱”,让沉默中积蓄的伟力、喑哑中迸发的勇气,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壮丽画卷续写不朽华章。赤子之喉发出的歌声回荡在中国的每一寸山河,那将是民族魂在永恒时空里最嘹亮的回响!(“喑哑长歌”“带血的拥抱”回扣材料,再次点题,上升到中华文明的层面,再次点明“民族魂”的主旨,从“喑哑长歌”到“嘹亮的回响”,表明“一个民族已经起来”,完美收束全文。)
亮点借鉴
思路清晰,结构严谨。本文以“声音”为灵魂意象,构建起一部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史诗。文章以“嘶哑”开头,以“想发声”“要发声”“能发声”分别对应“压迫”“抗争”“崛起”三个时代,将个体声带震颤升华为民族精神脉动,从“嘶哑的喉咙”到结尾“嘹亮的回响”,极具象征意义,尤其是“喑哑长歌已汇入民族血脉奔涌的江河”之喻,使抽象的家国情怀具象为可听可感的声浪洪流。
(河北唐山一中高级教师吴国梁)
2全国二卷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“昨夜闲潭梦落花”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……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,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。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,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,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。
如果有一天,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……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满分范本
立意角度:梦无法被简单地赠予,唯有通过分享、记录与创作,才能实现其更大的价值。
我并不期待一个可以赠梦的未来
一考生
当梦可以被赠予,这真的值得欢呼吗?对此,我深表怀疑。(一语惊人!开篇逆题目观点起笔,明确表达对梦的可赠性“深表怀疑”的立场,为全文奠定批判基调。)
梦不是一件物品,而是一种关系,是一种独属于做梦者与其潜意识的感受和期冀之间的私密对话。一个梦的震撼力,从不源于其情节的奇幻或寓意的甜美,而在于它深深根植于做梦者血肉相连的经历与命运。试想,陆游梦中的“铁马冰河”,若脱离了南宋战乱纷纷的飘摇时局和他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,被凭空投入一个和平年代的少年脑中,还能留下什么?或许只是一场喧闹的、充满特效的虚拟游戏。那份“僵卧孤村”的悲凉底色,那份汹涌澎湃的爱国之情,都将在这次“赠予”中被无情地剥离、抽空。我们真正迷恋的,从来不是梦境的躯壳,而是做梦者与梦之间那种不可言说、无法复制的羁绊。这种直接的赠予,看似是一种慷慨的分享,实则是对这种羁绊的消解。(阐明对梦的本质的深刻理解,精准指出梦不可被赠予的原因——梦的价值核心在于其与做梦者的紧密联系,而非梦境的情节。辅以陆游“铁马冰河”的经典梦例和富有文学感染力的论述,极具说服力。)
一旦梦境能够被精准地赠予,那么它也就可以被精准地定价。一个振翅翱翔的梦,可以售予双腿残疾的富翁;一个灯火可亲的梦,能卖给孤寂无依的商业巨擘;一个富含创意的梦,难免成为科技浪潮中各大公司争相竞逐的专利。美梦终将化为最昂贵的奢侈品,而噩梦则可能被打包扔给讨厌的人。如此一来,“赠予”这个词所包含的温情与善意,将被市场冰冷无情的逻辑彻底碾碎。而我们也将坠入一个“梦境可交易”的深渊——有人夜夜枕着高价购得的美梦酣眠,有人却在生活的重压下,不得不将自己的梦境悉数兜售。(进一步探讨若梦可以赠予他人可能出现的情况——梦由“可赠”到“可定价”再到“可商品化”,语言犀利,充满忧虑和警示,易引发读者共鸣。)
我想,真正赠予梦的艺术不在于简单的给予,而在于深刻的分享;不是将我完整的梦境塞进你的脑海,而是以我的梦为火种,去点燃你的梦。当陆游写下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,他并不是想让我们体验与他一模一样的梦境,而是以这首诗为引信,激发我们心中对于“铁马冰河”的无限想象。我读到的可能是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,你读到的或许是僵卧孤村的坚忍孤独,还有人可能会读到历史苍茫的回响。(再次巧妙回扣陆游的诗,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建构,提出赠予梦时“给予”与“分享”的本质区别,为下文提出解决方案做铺垫。)
我不愿将我的梦直接赠予他人,我可能会讲述它,记录它——将这个不完美的、充满个人体温的“孤本”用语言、艺术进行转译。这个转译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损耗、误读和变形,但正是这些“不精准”,让梦境得以衍生,从一个梦裂变为千千万万个梦。你接收到的不是我的梦,而是一个梦的“草图”,你可以用自己的情感、经历和想象作为颜料,为这个梦涂上属于自己的斑斓色彩。(该段极具辩证智慧,作者指出梦境转译过程中的“损耗、误读和变形”并非缺点,反而是衍生和创造的源泉,完美诠释了精神交流与再创作才是梦的生命力所在。)
因此,你我何必期待那个可以直接赠梦的未来?我们其实早已身处其中,并且以一种更高级、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实践着它。我们分享故事,我们创作艺术,我们彼此交谈,每一次成功的沟通,都是一次梦的交换与共鸣。梦,因其私密而珍贵,因其无法被完整传递,才促使我们穷尽一生去言说、去描绘、去实现。这,或许才是梦境为我们开启的,那片真正浩瀚的天空。(升华题旨,首尾相扣。结尾段论说情感充沛而昂扬,赞美“言说、描绘、实现”梦的积极意义,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因“否定题目”而被判情感消极的风险。)
亮点借鉴
立意惊艳,出奇制胜。很难想象,在完全正向的命题语境之下,有学子能执笔反题旨而写作,挥就此篇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。相较于驳论文层层推翻题目的常规写作方式,本文将写作重点放在层层立论之上。作者以“梦不可赠”为议题,成功将写作的终点落于抵达精神交流追求的辽阔境界,立意令人惊艳。同时,本文力避一元命题作文中论据堆砌的窠臼,以陆游诗例贯穿始终,仅辅以少量的略例,可谓出奇制胜。
(指导老师:教育博主 杨名扬)
3北京卷
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不少于700字。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。不透露所在区、学校及个人信息。
(1)运动员在中长跑时会出现“极点”反应:呼吸艰难,四肢乏力。但通过调整节奏、激发斗志,越过极点后,身体会重获活力,奔跑会进入新阶段。这样的现象被称为“第二次呼吸”。其实,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。
请以“由‘第二次呼吸’说开去”为题,写一篇议论文。
要求:论点明确,论据充实,论证合理;语言流畅,书写清晰。
(2)生活中,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,如比赛记分牌、新年倒计时、车站电子时刻表、智能家电显示屏等。数字闪耀之时,可能是激动的时刻,可能是收获的见证,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……
请以“当数字闪耀时”为题,写一篇记叙文。
要求:思想健康;内容充实、合理,有细节描写;语言流畅,书写清晰。
满分范本
立意角度:真正的成长,往往发生在“第二次呼吸”之后,主动拥抱“极点”正是破局的过程。
由“第二次呼吸”说开去
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丁雨涵
经常进行中长跑运动的人都熟知一种名为“极点”的生理临界点——呼吸艰难,四肢乏力,仿佛身体的能量已被榨干。然而,真正的跑者懂得,此刻若能调整节奏、激发斗志,便能迎来“第二次呼吸”,让身体重获活力,让奔跑进入一个全新的、更舒畅的阶段。其实,不只在体育领域,在个人成长、知识探索乃至文明演进中,我们都能发现这一规律:真正的突破,并非都源于对现有状态的重复和延续,更多是发生在面对“极点”时的主动突破与内在重构之中。(解释材料,亮明中心论点。)
“第二次呼吸”的本质,不是意志力主导的蛮干,而是对旧有模式的解构与重组。无论是学习时苦思冥想却毫无头绪,还是创作中灵感枯竭、遭遇瓶颈,当我们陷入“极点”,本质上都是因为固有认知或思维习惯已不能应对当前挑战。此时,单纯地“再坚持一下”,往往只是延长痛苦。而“第二次呼吸”的到来,恰恰是因为我们开始进行深度的自我调整:跑步者调整呼吸与步频,学习者跳出原有的解题思路,创作者则可能需要暂时放下笔,去生活中寻找新的灵感。这个调整的过程,就是一次对旧模式的“解构”。它要求我们放弃那个让我们倍感舒适却已然失控的“自动驾驶”状态,转而进入一种高度自觉、主动求变的“手动操控”模式。正是在这种解构与重组中,全新的、更高效的内在秩序得以建立,我们得以“重获活力”,进入新的境界。(解释“第二次呼吸”的本质是打破和重塑,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论据,使说理可感可信。)
因此,我们不仅要认识“第二次呼吸”,更要学会主动迎接甚至创造“极点”,因为这是通往深度成长的必经之门。一个安于现状、总在舒适区内打转的个体或系统,永远无法体验“第二次呼吸”带来的跃迁。许多人惧怕“极点”带来的痛苦与不确定性,于是浅尝辄止,满足于表层的进步。然而,正如一个从不将自己逼到极限的运动员无法提升成绩一样,一个从不挑战知识边界的学者也无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。“极点”不是失败的信号,而是成长的契机。它像一个严厉的考官,用乏力与困顿来检验我们是否具备自我革新的勇气与智慧。当我们主动选择那条更难走的路,直面那些让我们感到“呼吸艰难”的复杂问题时,我们实际上就是在主动促进“第二次呼吸”的发生。这是一种从“被动忍受”到“主动求变”的认知升级。(从“为什么”到“怎么做”,更进一步说明如何主动迎接和创造“第二次呼吸”。)
“第二次呼吸”的真正意义在于,它完成了从“破坏”到“新生”的转变。旧的呼吸节奏被打破,新的呼吸节奏才能建立;旧的思维定式被摧毁,新的创见才能萌生。个体如此,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。比亚迪在出售电池的商业模式尚能盈利时,主动迈入造车行业,寻找新的增长空间,这何尝不是一种主动寻求“第二次呼吸”的战略远见?科学史上的每一次范式革命,从地心说到日心说,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,无一不是在旧理论体系遭遇无法解释的“极点”时,通过颠覆性的思想重构而迎来的“第二次呼吸”。(举出企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例子,将“第二次呼吸”的定义由个体推向更广阔的领域。)
由此观之,“第二次呼吸”不仅是跑道上的人体奇迹,更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面对瓶颈,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对过去的执着,而在于对当下的重塑与对未来的坚信。而我们不仅要拥有坚持到底的毅力,更要拥有在“极点”处审视自我、调整航向的清醒与勇气。因为,越过那个看似无法逾越的极限之后,我们收获的,将不只是片刻的轻松,还是一个更强大、更辽阔的全新自我。(总结论点,发出呼告,升华主旨。)
亮点借鉴
脉络清晰,逻辑性强。文章开篇以中长跑中的“极点”与“第二次呼吸”现象为切入点,自然引出核心观点:突破源于面对“极点”时的主动突破与内在重构。主体论证部分层层递进,先剖析“第二次呼吸”的本质是对旧模式的解构与重组,再论证要主动迎接“极点”以实现深度成长,最后揭示“破坏到新生”的深层意义,从个体到企业竞争、科学发展等宏观领域,论述由浅入深,环环相扣。结尾将“第二次呼吸”升华至生存发展智慧,呼应开篇,脉络明晰,逻辑严谨。
(指导老师: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于成龙)
4上海卷
写作(70分)
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“专”指专业文章;“转”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;“传”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,甚至是传世文章。他提出,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,而面对大量“转”文,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。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定要经过“转”吗?请联系社会生活,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。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满分范本
立意角度:“转”能够让“专”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,从而走向“传”。
传世必先转于众
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翟陆璐
在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,知识的传播已演变出一种新的生态——它不再是“创作者—接受者”的线性模式,而是在两者中间增加了“转”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。无论是直接转发专业文章,还是对其进行通俗的解读,“转”都已成为连接不同群体、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纽带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我认为只有经过广泛转译,“专”才能进一步拓展内涵与外延,从而获得足以传世的持久生命力。(开篇聚焦于时代背景——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催生出来的知识传播新生态,敏锐地把握了时代脉搏,洞悉了此作文话题的现实意义。)
诚然,专业文章以深刻的洞见与严密的逻辑,构筑了学术的基石,却也因阅读门槛高、传播范围窄而“孤芳自赏”。此时,“转”就扮演了桥梁与译者的角色,将普通人眼中“高精尖”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话语,使其得以进入大众视野,被更多人理解和把握。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经赫胥黎等学者以通俗讲演大力宣传,轰开了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,进化论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;孔子的思想经弟子“转”述与历代儒家学者解读,才成为中华文化根基,传承至今。当航天、医疗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科普的形式“转”给大众,便能将我们“读不懂”的专业知识化为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,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。(将“转”比作“桥梁”“译者”,明确而生动地揭示“转”的功用,再辅以达尔文进化论和孔子思想何以流传的例子,从空间、时间两个维度论证“转”的必要性,最后延及当代社会航天、医疗、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专业知识的科普,更凸显现实针对性。)
也有人担忧,通俗化的“转”会因信息损耗而扭曲“专”的原意,最终损害其“传”。确实,当下网络中大量博取眼球的文章、“以量代质”的歪曲宣传迷惑着社会大众,但这并非“转”的原意,更不是“转”的全部。真正的“转”是在尊重创作者思想和文章内核的基础上,让专业知识走向大众,席卷起文明进步的浪潮。一篇专业文章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朽,往往不是因其内容绝对正确,而是因为它在某个时代引发了认知变革,而这恰恰是“转”的核心功用。没有“转”所带来的广泛响应与讨论,《物种起源》或许只是生物学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,而无法成为改变人类世界观的里程碑。可以说,“转”是催化剂,将“专”的学术价值,催化成了足以传世的社会与文化价值。(以“有人担忧”引入虚拟论敌,剥除对“转”的错误理解,更深入地辨析真正的“转”的概念内涵——尊重文章内核,让专业知识走向大众并激发讨论、改变认知,然后进一步假设论证没有“转”的后果,通过“无之必不可”完成了必要条件的证明。)
归根结底,专业文章的传世是一条从专精到流转,再到传承的漫长道路。通俗化、大众化的“转”,不是要削弱“专”的深度,而是要为“专”安装上联通大众的车轮。这个车轮,承载着传播知识、引领认知的公共价值与时代意义。同时,“转”不应局限于指尖的转发,还应让知识在人与人的转接中,通过对话、思考乃至行动,碰撞出新的火花,衍生出新的思想和文明。只有这样生生不息地“转”递,我们的文明才能如大河般,从源头奔涌而来,一路容纳百川,浩荡前行。(以“不是……而是……”再次辨析概念,以“车轮”为喻体,明确“转文”的公共价值与时代意义,更进一步呼吁人们展开从指尖到对话、思考、行动等多层次的“转”,以实现文明的赓续,格局之高、眼界之开阔,令人赞赏!)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不在于涓滴细流的一脉相承,而在于汇入江海时,与无数水滴共同激荡出澎湃浪潮。所以,“专”要传世,必先转于众。(再次重申核心论点,收束全文。)
亮点借鉴
善用比喻,例证贴切。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论证,将严密的思考形象化地表达出来,让人能接受、敢信服。如将“转”比作“桥梁与译者”“联通大众的车轮”,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。论证过程中,旁征博引达尔文《物种起源》、孔子思想传承等经典案例,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。
(指导老师: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冉莹)
5天津卷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车轮的辐条一根一根,向心辏集,连接起居于中心的轮毂。辐集而轮运,劲直的辐条汇聚于轮毂,车轮支撑起载重的车辆,滚滚向前。
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?请结合自身体验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①自选角度,自拟标题;②文体不限(诗歌除外),文体特征明显;③不少于800字;④不得抄袭,不得套作。
满分范本
立意角度:个人劲直为辐,民族向心为毂,辐条集于轮毂,方可实现个人价值,促进国家稳步发展。
辐聚成轮行千里,凝心聚力铸脊梁
天津市南开中学 赵灿宁
车轮行进的道理很简单:辐条得坚韧挺直,众多辐条向中心汇聚,轮毂才能牢固;轮毂牢固,车轮才能承重,车子才能奔行千里。然而,这道理难道只适用于车轮吗?当然不是,一个国家的发展之路也是如此。你看,当个体拥有百折不回的风骨,就像“辐条”般劲直;当社会拥有万流归海的向心力,就像“轮毂”般聚合,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,才能铸就团结共进的民族脊梁,支撑着国家在文明富强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。(开篇以车轮行进的道理引出国家的发展之路,视野开阔,立意高远,为全文的逻辑递进定下基调。)
国之基石,在于民心有铁骨,这便是“辐聚成轮”的根基所在。
能担当大任者,必先端正自身,不为富贵所惑,不因贫贱而移,不向强权而屈;秉持为公之心,不困于蝇头微利,不囿于蜗角虚名,将铮铮铁骨化作滋养民族精神的力量。苏武持节北海,其脊梁历经十九载风霜而不折,风雪吹不散他对汉朝的忠诚;鲁迅以笔为刃,在沉沉黑夜中开辟新路,唤醒沉睡的民众;陈祥榕用热血捍卫界碑,将那句“清澈的爱”熔铸成丰碑,守护祖国的山河……那些“我自横刀向天笑”的傲骨,那些“只留丹心照汗青”的风骨,那些“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忠骨,都是中华民族前进车轮上根根劲直的辐条。(此段聚焦“辐”的内在品质,论证辐条“劲直”的根基作用。苏武、鲁迅、陈祥榕三个人物事例跨越古今,折射出中华民族赓续不绝的精神内核。)
然而,孤木难成林,单辐不成轮,万千铁骨何以“辐聚成轮”?(“然而”一词话锋突转,衔接巧妙。用问句引发后文对“毂”的论述,过渡自然。)
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融汇百川、凝聚万方的“毂”。这“毂”非限于一时一地之政权,而是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归属。从文明初始的多元并存,到春秋战国后秦的大一统,再到唐朝盛世以“爱之如一”的胸怀接纳少数民族,以及康熙时期“不修长城修人心”的至理广泛流传,中华民族的向心力、凝聚力从未中断。正因如此,我们才能看到塞罕坝三代人接续奋斗,将荒漠变为林海;数百家动画公司携手,助力“哪吒”走向世界。千年文明汇聚的向心力,正托举中华民族不断奋进,在时代更迭中勇立潮头。(论点有新意。强调“毂”的凝聚力非一时一地之功,而要以文化认同与价值归属感召千年、代代传承。选例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,也关注了当代的热点,贴切深刻。)
辐劲直,毂聚合,则车轮自成,可行千里。然而,车轮的承载力更取决于国家与民众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辐条与轮毂没有主从之分,实为一体共生的整体,就像国以民为本,民以国为依。当风雨呼啸、战火蔓延时,总有无数肩膀扛起重任,把个人的微光聚成民族的火炬;当人民在异国他乡遭遇危难,国家也会成为人民最坚实的后盾,万里归途,不弃一人。正是在“辐”与“毂”的相互依存中,在小我与大我的深切互动中,在个体命运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中,个人之价值得以升华,国家之车轮得以滚滚向前。(进一步论证“辐条与轮毂”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,进一步将其拓展至“国”与“民”、“小我”与“大我”的关系,将立意推向家国情怀的高度,切合题意。)
辐条坚韧如铁骨,轮毂牢固聚丹心,车轮滚滚间铸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不倒的脊梁。五岳耸立,始终向上挺拔;江河奔涌,永远向东而去,这山河的磅礴气势,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意志的共同所向。在这同心同德、坚不可摧的巨轮上,我们必将稳稳当当地行驶在当下,向着民族复兴的辉煌未来一路高歌前进。(结尾照应文题,在关联材料情境的基础上明示中心论点。语言铿锵有力,颇具气势,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。)
亮点借鉴
立意高远,形神兼备。面对隐喻型材料作文,最重要的是准确提炼论证核心,且在论述过程中将材料情境与论证内容巧妙融合。本文依托“辐条”和“轮毂”揭示“个人”与“家国”之间互为依托的紧密关系,立论高远且紧扣材料,行文一气呵成,颇具气势。
(指导教师:天津市正高级教师付雨霓)
——以上文章均摘自《疯狂作文·素材控》7月号“2024高考作文新动向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