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爱是一把大大的伞,可能并不华丽,但是朴实,为我遮风挡雨。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《关于母爱的散文》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出国作文网的作文栏目。
关于母爱的散文【一】:锁不住的目送
我锁着母亲,锁着她半年了。我把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了四楼。她趴在阳台边,像一棵半枯的藤蔓,在阳光里呼吸,在风雨里憔悴。她,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。
最让母亲不堪的,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。在这个陌生的地方,母亲常独自诉说。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,她的叨唠里,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。
这是我工作的学校,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。母亲常说,无事莫如三堂。三堂,就是学堂、庙堂、祠堂。年初,我连哄带骗、好说歹说,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。短短几天,母亲便意兴萧索了。我知道,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、冷清和落寞了。
锁着母亲,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。年前,要强的母亲、88岁的母亲,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。她是摔伤的,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。只是她迈上几步,两腿颤颤巍巍的,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。刚开始,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,坐坐。一次,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。我看见她的时候,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,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。两位耳背的老人,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,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,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。
可是有一回,我下班回家,母亲不见了。我找遍了整个校园,不见她的拐杖,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。我走出校门,看见母亲了。她坐在路边,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。我很生气,大声地凶她:“谁叫你出来的?再摔一次怎么办?碰着车了怎么办?走丢了怎么办?”
母亲怯怯地看着我,像个做错事的孩子:“唉,再不出来了。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。”我没听她细说,我一把驮起母亲。我直起身的一瞬,心里微微一疼。母亲是那么轻,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,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。
我背着她,轻轻地,走过一片艳阳,走过学生的目光。
这以后,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,我便锁着母亲了。
锁着母亲的日子,我回家更勤了。我怕她摔倒了,怕她烫着了,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。有次,我出门,母亲明明是坐着的,可我走出楼道,偶一回头,母亲趴在阳台上了,她一动不动的看着我。这种情形,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、迎我回家是常见的,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。
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,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,数着我走下四楼、三楼,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。我想母亲是老了,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。母亲眼睛不好,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,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。即使人来人往,亲情这个坐标,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。
阳光满天时,母亲喜欢看云,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,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;下雨天,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,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,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。
每次上班,当我落锁的那一刻,母亲便走向了阳台,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。她目送着我的离去,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。
我狠心地,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。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,我闭着眼,静静地站一会,我轻轻地说:
“母亲,我会很快回来的”
关于母爱的散文【二】:母爱深深
母亲之于每一个人,都象征着温暖和幸福。是的,有妈的孩子是个宝。
从小到大,每次回家首先要找的就是母亲。见到她才有了回家的感觉。小时候写过作文《我的妈妈》,所有人都千篇一律写着"我的妈妈大眼睛,长方脸,齐耳短发"……看那笔法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,所有的妈妈都长一个模样。绞尽脑汁,总算编了几条母亲的"光荣事迹"交上了作业。
那时候虽然离不开妈妈,但是因为年龄小,对母亲产生的只是一种依赖心理,而没有爱在心中萌芽。也是,让一个小孩子大谈特谈感悟,未免有点强人所难。
没有爱的文字必然苍白无力,连自己都不愿意看。爱是逐渐产生的。至今,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像过电影一样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。
母亲是个农民,她不认识多少字,但却懂得许多朴素的道理。她和父亲也争吵过,但她从没骂过父亲,也没骂过任何人。这在农村妇女里是很少见的,也算是一个优点吧,自然遗传到我身上。
在母亲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顽强精神。她从不怨天尤人,日子穷,她用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它。自我记事起,无论春夏秋冬,她从没停歇过。我也纳闷儿,家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活儿。为了增加收入,母亲种了三亩地蔬菜到镇上卖。侍弄这些菜是很费功夫的,春天,在大棚里割韭菜,穿着毛衣进去,出来时浑身的汗能拧出水来。而且在里面干活还直不起腰,必须爬行,忍受着太阳的炙烤,那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桑拿房。现在仍无法想象那里面空间狭窄,奇热无比,空气还不流通,母亲是怎样挺过来的。母亲和父亲往往天刚亮就起床开始摘菜,六点从家走,直道晚上才回来,一天都不吃饭,她舍不得买东西吃。晚上饭后绑芹菜一直到十多点,有时干着活儿都要睡着了,她太累了。
卖菜是在路边,炎炎夏日没有任何遮阳设施,有两次母亲都中暑了,偶尔提前卖完菜,回家还要侍弄菜园。每逢下雨天就更难了,因为全是土路,泥泞不堪,空人尚且难走,何况还要推着几百斤重的菜车,其艰难可想而知。往往父亲在前母亲在后,还有我和弟弟一齐用力,好久才能推出去。卖菜不能间隔,一天不卖就会老或者烂掉。随着天气的转变,时而晒得头晕目眩,时而冻得瑟瑟发抖,夏无遮阳之物,冬无避寒之所。这个情景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,就是到了暮年也不会忘。一想到此我的心就特别地疼,泪水也无声地滑落下来。
冬季寒风凛冽,别人都无事可做,唯独母亲只穿一件棉袄去镇上卖苹果,冻了一天回家还要做饭,晚上前半宿还要给全家人打麻绳做鞋。至今还能记起母亲就着蜡烛给我织毛衣直到后半夜的情景。
母亲对老人亦很孝顺,家里没钱,大冬天母亲骑车往返六十里地去赶集卖烟,早出晚归,中间水米不进,回来时围巾和鞋上全是霜。连赶两趟集攒下几十元钱拿给奶奶治病。母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——"既然嫁给人家的儿子就得养人家的老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,穷不是借口"。这是一句很朴实也很感人的话,我一直记在心里。母亲并没有要求过我孝敬她,可是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,我又怎能背离她的初衷?
母亲一生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。她太累了,仿佛永远都歇不过来。可是在农村那么多年,她始终舍不得时间睡觉。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姐弟俩能有出息,最起码不能像她那样种一辈子地。否则她会很痛苦的,比没钱痛苦一万倍。这是她的理想并一直为之奋斗着。为了我们能脱离苦海,她常常督促我们学习。有时候我干活儿她都会斥责我是偷懒不学习,她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就不用干活儿,所有的活儿都由她和父亲干。这也是目前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,我说服不了她。其实教育孩子行动往往比说教更有作用,我就是一个例子。母亲的辛劳我看在眼里,汗水流在她的身上,泪水流进我的心里。我常常冒着挨骂的危险去田里干活儿,我只想减轻父母的劳累。上初中以后,每逢暑假,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儿我全包了,看见母亲回来能吃上我做的饭我很欣慰。从那时起,我就想今后只要我能做到的,我都会为母亲为这个家去做的。尽管我能力有限,但我有一双勤劳的手,母亲把她的勤劳遗传给了我。确切地说不应该叫遗传,而是我长期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变得勤劳了。试想,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每天看着父母这样劳碌都不会无动于衷的。他们用行动给我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。感谢您,我的母亲,如果说我还有优点的话,那就是勤劳。这是我一生的财富,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石,这多亏您无声地教诲。
母亲虽然没文化,但她不是一个只知道干活儿和生儿育女的工具。事实证明她是个富于远见卓识的人。这个家一直都是她在运筹帷幄,虽说没有决胜千里但一直都在向前稳步发展。父亲也为有这样的妻子感到很知足。在父母的辛勤努力下,我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,我家是村里第一户盖瓦房的人家,后来又是第一户住楼房的人家。这让村里人好生羡慕。
为了我的工作母亲着了多少急,流了多少泪我都看在眼里,我能有今天,军功章有父亲的一半也有母亲的一半。这几年母亲年纪大了,从惦记她的吃穿用到做家务和心理安慰,我力图从各方面让她感觉到有女儿的温暖,我的母亲我不疼,又有谁能替我疼呢?美文
结婚伊始,母亲就告诫我要善待婆婆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"别管人家是疯还是傻,一切要看在丈夫的面上,将心比心,人家毕竟养了一回儿子,着实不易呀"!有母如此,我又能坏到哪儿呢?
关于母爱的散文【三】:一个妈妈对女儿的讲述
女儿二十周岁了。
这段时间,脑海中不时回想女儿这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,心想将这些记忆记录下来,也是一种纪念。及至落笔,才知事杂笔枯。那么,就信马由缰,笔随心走吧。
幼时的女儿与同龄人迥异,不爱动画片,不喜小人书,不与人嬉戏。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,女儿则孤坐一隅,愁眉苦脸。“妈妈,你早点来接我。”每天出园回家到第二天去幼儿园路上,女儿执拗的哀求是难以淡忘的魔咒。生病打针,从走出家门一直要哭到针打进血管。极度认生,在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以外的人面前,如同惊恐小鸟。妈妈一度怀疑女儿有“自闭症”,但又似乎不是,在家中的表现带给我们很多开怀、是慰藉。女儿爱干净,连妈妈亲一下,都要忙着擦脸;女儿特勤劳,为妈妈洗袜子、拖地,忙得不亦乐乎;女儿喜探索,爸爸的剃须刀、妈妈的花剑都是她“科研”的对象……
担忧女儿的内向孤僻,妈妈做着各种努力。以美食“诱惑”周边的小朋友上家里来,寄望能激发女儿玩乐的欲望。单位有活动也带上女儿,鼓励她与小朋友一块玩。每个周末都带着女儿逛超市;每晚编各种勇敢孩子的故事哄女儿入睡。商量式地鼓动女儿学学琴、练练字画,以此增加女儿跟陌生人相处的机会……效果逐渐显现,女儿慢慢地不再抵触与人相处,虽然还是抗拒幼儿园,但表示愿意上学前班。于是,女儿四岁半进了学校的学前班。
懵懵懂懂地,女儿开始了学习生活,二年级才知道六十分是及格线。这个时候,她也有了一、两个玩伴,但还是不太合群、胆小怕事。四年级一不小心当了班期中考试“状元”,忧郁地跟妈妈说:“我不想当第一名”。问她为什么,她说班上的第一名是班长,要管全班的。原来这傻妮自作多情了,以为当了第一名就必须当班长而惴惴不安。
女儿的学习,妈妈基本是放手的,一是不想给她更大压力加重“自闭”,二是希望消减她的依赖思想,引导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办。刚开始,女儿忠实于老师的指示,要妈妈监督她背书检查其作业。被妈妈一口拒绝:“妈妈的任务是工作赚钱,你的任务是读书学习,检查作业是老师的事。如果需要妈妈签字,那好,你认为自己背得出课文,或者做好了作业,就说一声,妈妈会签字,但妈妈绝不负责检查你任何作业的对与错。”如是几次,女儿深知依赖妈妈把关学业是妄想,从此不再向妈妈报告学习事项。四年级的暑假,其实妈妈已经观察到女儿很少做作业,而是毫无目的地写写画画,妈妈也忍住不说。第二天要报名了,女儿的暑假作业三分之二是空白。她终于慌张起来,老老实实向我坦白。报名前夜,妈妈和女儿一起做她的暑假作业直到零点才做完。这样的“大事”,妈妈没有骂她,只是沉着脸问她知不知道自己错的很离谱,不要再有下次。这以后,女儿学习完全自律,无须操心,小学期间几乎每学期都要当“好干部”、“优秀学生”。
“对自己的选择负责”,这是妈妈从小对女儿的忠告。女儿不愿参加兴趣班、补习班,学琴、练字坚持了一个月就退出了。妈妈虽然心怀遗憾但还是坚持尊重女儿的选择。后来,女儿自己要求学游泳、学羽毛球,且学得有模有样。初二时,女儿强烈要求去市一中上学。妈妈从内心上来说是希望女儿就在本地矿区学校上学,好给予生活上全方位照顾。但女儿坚持要去,妈妈还是选择支持,只是告诉她,路是自己选的,一个人在外可不能哭天抹泪,要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。初三上学期,女儿遭遇学习瓶颈,郁郁寡欢。妈妈仔细询问,耐心分析,告诉她学习知识只是丰富自己,通往幸福人生的路有很多条,升学不是唯一;不管选择那条路,只要是能使自己心灵安宁的,妈妈都会支持你。听着听着,女儿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。
高中三年,为求学方便,应女儿的要求,校外租房。因为严重晕车等原因,妈妈没有像周围其他家长那样周末就往市区奔,甚至没有去开过家长会,没有见过女儿的任何一位老师。有这样一位不理孩子学业、置身度外的“奇葩”妈妈,女儿早早学会了自己打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,尽管有错有漏,但总算磕磕碰碰地走到了大学。如今,女儿即将大四,又迷上了专业外的软件编程。妈妈尽管不喜欢女儿做这样枯燥的事情,但还是选择支持女儿去省城参加相关培训,就当是增加女儿的学识和技能。
正是在高中阶段,女儿开朗、活泼的一面渐渐显现,有了一帮同学朋友。大学以来,女儿努力求学,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,广交朋友,年年拿回奖学金,给妈妈带来很多安慰。女儿每天要和妈妈通通微信、QQ,交流中,妈妈更欣慰地发现女儿有着自己极为欣赏的个性:豁达善良、宽仁达理、善解人意,看问题不偏激,待他人不刻薄。只是,妈妈觉得女儿不善打扮,衣着普通、素面朝天,忍不住唠叨了多次。那天,女儿回家过周末,见她总算一付青春美少女装扮,妈妈夸张地把她好好赞美了一番。
常常有同事、朋友交流教育方法、方式,什么“虎妈”、“猫妈”的,羡慕妈妈在女儿教育上的“轻松”。妈妈总是说:教育方式因人而异,没有最好最坏之分。孩子的教育因材施教、因地制宜,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妈妈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,就是从女儿出生以来,一直给女儿灌输这样的理念:“平安、健康、开心,人生至美”。
关于母爱的散文【四】:舌尖上的母爱
朋友从老家带回一包萝卜豆。我迫不及待用煎饼卷了一包,咬一口,细细咀嚼,慢慢品味,罗卜软中带脆,豆子柔软可口、浓香,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味道,思绪,渐渐回到了童年……
童年时期,因家中兄弟姐妹多,生活很是贫乏,父母把钱节省下来供我们兄妹读书,难得买一回荤菜,萝卜豆自然成为我们家一冬天的主打菜,每逢冬季母亲都会做上一盆。整个冬季,吃着母亲做的萝卜豆,感受豆中浓浓的母爱,是我小姑娘时最温馨最幸福的事。
每逢初冬,是做萝卜豆的最佳时机。母亲把精心挑选的黄豆煮好,在太阳下晾晒,这是做萝卜豆的一道主要程序。母亲说:煮好的黄豆不能晾太干,太干了捂不好,豆子不长黑毛;也不能太湿,太湿了容易烂,跑味。然后把晾晒半干的豆子用塑料包装袋包好,放在坛子里,大约一周之后,豆子捂得又黑又香,就可以调拌萝卜豆了。
然后,母亲把洗净的萝卜切成块,与长毛的豆子一起拌匀,再加辣椒面、姜末、葱花、茴香粉、花椒粉,放上两天,就可以食用了。吃的时候再用味精、香油等调味品一拌,味道既鲜美又可口,让人直咽口水。我最开心的就是放学回来守在一边,看母亲做萝卜豆。母亲拿筷子让我先尝上一小口,那种豆香、萝卜香与调味品的香味软绵、可口,幸福的感觉一直滑到胃里。
母亲做的萝卜豆,飘荡在我们院子里浓香、诱人,盛上一碗母亲熬的小米粥,吃着带着母亲味道的萝卜豆,既开胃又温馨。
萝卜豆是我求学时期最好的菜肴。我们家离学校十几里路程,不能天天回家,每逢周末,我回家带一次饭。母亲总会早早用塑料包装袋装上一袋煎饼,一罐头瓶萝卜豆,让我带到学校吃。同学们看我吃得津津有味,便用煎饼你卷一包,她尝一口,吃得不亦乐乎。周末回家,舍友们总是叮嘱我别忘了再带些萝卜豆。母亲除了给我烙一大摞煎饼,就是用罐头瓶装好一瓶萝卜豆。同学们总是三五成群一起吃饭,跟前看着一堆高高低低的罐头瓶,谁带的菜好就先吃谁的,我的罐头瓶总是先见底。我回家告诉母亲:同学们都喜欢吃您做的萝卜豆,母亲便会给我装两瓶带回学校。
伴着母亲做的萝卜豆,我从读书到参加了工作。有了自己的小家后,母亲做的萝卜豆便进驻我们小家庭。老公说:这萝卜豆虽然平常,早晨喝着米粥,就着萝卜豆,却胜过大鱼大肉。从此,母亲做的萝卜豆也成为老公最爱吃的一道菜肴。
知道我们都爱吃,每逢到了初冬,母亲便早早煮好一锅黄豆,在沙缸里捂着。霜降过后,母亲便做上一坛萝卜豆。我们回老家时,母亲早早为我们打包好萝卜豆、煎饼,让我们带回家,成为我们一冬的菜肴。当吃到最后有点微酸的味道时,我就切一些瘦肉丁、芹菜等与萝卜豆一起熬制。袅袅炊烟中,吃一口,亲切、质朴,唇齿留香,笑声和诱人的香味便在我们小家弥漫开来——伴着母亲浓浓的爱。
随着岁月的流失,时光夺走了我至亲至爱的娘亲!本以为再也吃不到浸润着母亲味道的萝卜豆,而这个冬季,却意外吃到了朋友从老家带回裹着浓浓母爱的萝卜豆,慢慢品味,那种久违的亲切让我不忍下咽!
关于母爱的散文【五】:读懂母爱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---题记
孟郊,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,他把自己对母爱的感悟用《游子吟》一诗表示出来。我是在读懂了《游子吟》以后才读懂了母爱。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”原来慈母手中线缝进去的是温暖。在校住宿,很长时间才回一趟家。开学的前一天晚上,我总能看到母亲为我忙碌的身影。当我快进入梦乡时,还能隐隐约约的听到母亲为我准备明早东西的声音。早晨当我还是半睡半醒的时候,母亲早已起床去准备早饭。望着母亲布满血丝的眼睛,我觉得母亲明显比以前消瘦了许多……
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”原来慈母手中线缝进去的是牵挂。回到学校,每当我难以入睡时,总能想起临别时母亲絮絮叨叨的叮咛。走之前,母亲非要送我到车站。一路上,要我回校后要好好照顾自己,要我天冷多穿点衣服,要我有事给家里打电话……车子开动时母亲要我回来时路上小心。这时我看到母亲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在闪动,快要涌出来似的,我想那一定是泪,一定是母亲牵挂儿女的结晶。所以才显得那么的晶莹剔透,明亮闪烁。想到这我不禁潸然泪下。
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因为母爱,我学会了感恩,不再怨天尤人,不再患得患失。感谢母亲对我的爱,感谢大自然给予了我阳光和雨露,感谢老师教会我知识,甚至感谢困难和挫折,它使我经受磨练,走向成熟……
母爱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经典……
其他优秀文章:
描写雪的散文
雪散文
写雨的散文
高考阅卷老师教你写议论文
议论文的结构详解